始于建总情止于天工恩(一分公司张小云)
发布时间:2023-04-27 阅读次数:
始于建总情 止于天工恩
文/张小云
借逢公司成立70周年大庆之时,我有幸把自己的思绪进行了梳理,时光的画轴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刚毕业时的情景,记得九六年男同志腰间挂个黑色的BB机是成功人士的标志,手里再拿个大哥大“砖头”更是高人一等,而我就是那一年毕业的,由于从那一年起,国家不在对毕业学生进行派遣报到,毕业后我也找了几份临时工,直到九七年三月份,才有幸进入市建总公司报到。记得特别的清楚,我们当初那一批员工大约有四五十人左右,在梅溪路四楼培训室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学习,当时我们的班长是目前一分公司的生产经理张洪杰,学习的内容首先学习公司的发展史,一些施工工艺,以及公司的一些规章制度,记忆最深的要数培训的最后一天,人事处陆莉处长给我们介绍了非常优秀的学长时朝业,我们当时都亲切的叫“大师兄”,也正是优秀的学长做榜样,一直激励着我们这一代70后勇往直前。后来这样的培训陆续进行了好几年,现在回想起来,真的非常感谢公司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迎接我们新同志加入。
两个星期的培训学习很快结束了,我非常幸运的分到了二分公司,由劳资员田专把我们六个同事领了回去,当时二分公司的办公地址是现在建设西路二分公司家属院内临街办公楼(现在已成为七层的居民楼)。田专把我们带回去,见了当时的时任经理丁聚明,记得非常的清楚,丁经理特别的和蔼可亲,给我们几个学生讲了很多人生哲理,之后,田专详细地介绍了分公司各个项目部有哪些在建工程,让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挑选,当问到我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说:”哪远我选哪,我上206队。”当时的老队长是王荣恩,项目是淅川信用联社,正逢装饰装修阶段,第二天由田专带着我和另一个同事杨书平一起坐上队里运材料的工具车来到了施工现场,早晨七点从二公司走,一直到中午十一点半才到工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栋临街的十三层办公大楼,当时非常的气派。记得特别的清楚,到工地后田专介绍了我们两位同学的基本情况,并详细地嘱托王永正工长一定要爱护学生,好好培养。我和杨书平两个人象把门将军一样一人一边站在工长门口,适逢正下班时候,干活的工友们看到工地上突然来了两位学生,其中还有一位女学生,特别的好奇,有人大声喊道:“哎哟,咱工地来学生了,还有一个学生妮儿呀!”当时我听到这话后,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后,头低的更低了,生怕他们看到我的脸,许多年以后,更加明白他们是一群土生土长最纯朴的淅川人,也是我最敬重的师兄们!
当天王工长就给我安排了住处,考虑我是一名女生,基于安全问题,给我单独安排在工地大门口紧挨警卫室的一间石棉瓦小房子,那间小房子高度大约二米一二左右,屋里放一张单人钢管床,竟然还给我配了一张桌子,在当时那样的配置应该是高配了,并且还详细嘱托警卫王师傅:“每天给小张准备点开水,一个女学生来咱这工地上不容易。”下午王工长又给我领至王峰泥工组,王工长说:“王峰是咱南阳陆营人,他们组里年轻人多,有活力,你跟着他们组能学很多东西,年轻人相处容易一点,别的组是淅川当地多,你刚来项目,不一定能适应他们的方言。”同事杨书平被分至当地李新国泥工组,这个组在后盘供应砂浆,通俗一点就是备灰。
第二天我和杨书平吃过早饭,就到各自的小组报到了,当时王峰组正在内外粉,我和岁数大一点的刘师傅搭班,我俩的主要工作把供小组用内外粉砂浆的砂子用小圆筛把砂中的泥块和杂草进行过滤,我们俩个人一个人用铁锹铲砂一个人用小圆筛筛沙,大概干了两天左右,我的手指磨红了,手掌也磨得起泡了,晚上自己看着又红又起泡的双手悄悄的落泪了,特别的想家。杨书平每天用拉灰车拉砂浆上料,有时一不小心还会把车弄翻,落得工人们哈哈大笑。每当晚上下班,我们俩个人互相给对方鼓劲,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就这样我们一直干到快收麦子,由于淅川的麦子熟的比较早,比我们市内早熟半个月光景,那天小杨给我说:”小张,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准备卷行李回家,就连我们组长李新国都说,你还不如人家女学生小张,一个男娃娃要力气没力气的。”当天晚上我不停的劝他:“别走了,就快收麦了,咱再坚持一下,说不定收完麦都调岗了,项目上不会一直让咱这样干。”就这样,我怎么也没有劝下来,第二天一大早他一个人卷上行李悄悄地走了,从此以后,项目上就剩我一个人了。好在麦收后,进入了外墙镶贴面砖节点,王峰组长重新给我安排了工种,在大楼内对外墙面砖进行分捡,我每天用一段30公分左右的断钢尺对面砖进行挑选面砖分类,并挑出残次品。
记得特别清楚,有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去,一抬头突然看见一堆砂牢牢的堵住了我的门口(当时工地场地狭窄,用的砂浆是现场搅拌),当时又饿又渴还特别的生气,特别的无助。呆呆的站在那里,还没想到该怎么办?王师傅看到后,立马拿起铁锹一铲一铲的把砂子进行了清理,并给我说:“小张,时候不早了,快去吃饭吧!下次我给拉砂的师傅说,不要往门口卸砂!”这短短的几句话,当时给了我莫大的温暖,特别的感动,后来的几个工地王师傅一直担任我们的警卫,在那个离家那么远的工地,一个18岁的姑娘,能够坚持下来真的很不容易,直到现在每当想起王师傅的那简单而又质朴的话语,心里暖暖的,他那一铲一铲有力的铲砂动作一直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间。
后来等工地快结束的时候,我被抽至管理上帮助技术员王兰周做资料,那是公司的第一次贯标,当时大家对贯标都很陌生,兰周是我们的技术大总管,白天他忙于工地上的技术工作,晚上给我们几个学生详细讲解如何着手写贯标资料,根据个人的特长进行详细分工,我们白天根据分工进行手写各类相关资料,晚上复核写的是否合规,最难的要数限额领料了,结合施工进度、材料验收单、门卫日志编写小组的限额领料,根据预算及现场实际情况详细算出各类材料的合理节约量,等到月末的时候进行材料盘点,对节约的小组进行奖励,对超额的小组进行处罚,最后公司来验收贯标的时候,我们项目一次通过,并做为标兵在分公司内宣传学习。
时间一点一滴的慢慢过去,知识和实战经验在工作中慢慢的积累沉淀了下来,就这样一步步的从项目组员、项目管理人员到分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见证了年产值几百万的市建总到现在年产值30亿的天工集团,一次次变革,一次次壮大发展,都是那样的记忆犹新,感谢公司用这样的方式迎接新生力量,感恩身边的学长一步一个脚印带领我们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26年过去了,流逝的是年少时的青春年华,沉淀的是我与公司共成长的光辉岁月!
(作者:张小云 工作于一分公司)